作者:朱丽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报
时间: 2017-12-18
主题出版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场人物:政治与公共管理分社副编审、策划编辑 牛晋芳
代表事件:2017年,主题出版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最重要的工作,推出了《中国道路能为世界贡献什么》《时代大潮和中国共产党》等优秀出版物。
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大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直将主题出版作为出版社最重要的工作,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的优势资源,潜心挖掘主题出版内容的厚度和温度,推出了众多优秀出版物。
12月11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来到人大社,采访了政治与公共管理分社副编审、策划编辑牛晋芳,尽管这位经验丰富的编辑涉猎主题出版领域只有近3年的时间,但她策划了人大社多本重要主题出版图书,关于主题出版她也有很多话想说。
导向先行 以专业打磨精品
“导向一直是人大社主题出版的生命线,我们一定要将导向正确的东西传递给读者,这是底线,不能放松。”牛晋芳介绍,人大社在导向把控方面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制度和方法: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选题论证更是以“严”字当头,严格把控每个出版流程;严格落实三审制度;严格审查作者的政治倾向和学术专业性。
特别是在作者的选择上,人大社更是精益求精,牛晋芳向记者介绍,像今年人大社推出的《中国道路能为世界贡献什么》《时代大潮和中国共产党》的作者韩庆祥、李君如等,都是行业里相当优秀的专家学者,“我们不会追随热点或话题性去选择一些作者,重点选择政治上靠得住、学术科研能力过硬的人选,从源头上保证主题出版物的学术质量”。
加之背靠中国人民大学这一得天独厚的学术资源库,编辑团队可以及时和很多专家学者沟通,这种交流学习让牛晋芳感触颇深,每次和“大咖”们交流让她收获颇丰,也促使她更努力进行学习,“不断地丰富提升自己,才能和优秀学者的想法有所共鸣”。
提前规划 多层次兼顾“双效”
主题出版有较强的时效性,出版社必须有前瞻性的眼光和长远规划的能力。牛晋芳介绍,因为主题出版会涉及各个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所以对于规划性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很多内容都是围绕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国家发展战略,只有提前储备选题,规划好每个环节,才有充足时间打磨,确保主题出版物有点、有面、有深度”。
当回忆《中国道路能为世界贡献什么》这本书的出版故事时,牛晋芳提到,当时她拿到初稿时就发现书中的提法、讲到的主要内容是从一个比较新的角度,把中国道路的价值和对于世界的贡献讲清楚,中国道路这个话题不光是中国的热点性话题,国外读者也很感兴趣,他们也想知道中国道路的核心要义、特质究竟是什么,因此当时对这本书的定位就是打造成走出去的主题出版读物,并向中宣部对外推广局申请了任务类项目,以中、英、日、法、俄5种语言出版。
“国新办的要求是在6月底之前要结项入库,对我们来说时间紧、任务重,但是最后我们还是尽最大努力如期完成了这个任务类项目,这本书2017年7月出版,9月就第三次印刷,共销了近两万册,外文版的书全部都售完了,也进入了很多国家的驻外领事馆。”牛晋芳说。
市场升温 更要严把质量关
谈及2017年行业发展变化,牛晋芳感慨颇深,她感觉到市场对于主题出版物的需求更加强烈,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不断凸显,十九大、中国共产党与世界高层政党论坛等大会的召开,国人都觉得自己的国家形象更好、底气更足了。中国发展的奥秘究竟在哪?就外国市场而言,中国的发展道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没有可供参考的经验?这些都刺激了市场对于主题出版的需求,她也觉得,在未来几年主题出版会继续升温走高。
随着主题出版的持续升温,牛晋芳感到作为出版人的使命感、责任感愈来愈强烈了,“市场的需要促进了整个主题出版行业的发展,让出版人必须不断加快脚步跟进市场,开发更好的更多形式的主题出版物,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担子更重了,在以后工作中更要严把质量关,打磨每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