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理论史(四)清代卷(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
|
|
|
作 者:黄保真 蔡钟翔 成复旺 |
出版时间:2009-03-31 |
字 数:685 千字 |
书 号:I0083-A |
ISBN:978-7-300-10298-6 |
开 本:16 |
包 装:平装 |
印 次:1-1 |
译 者: |
|
定价:¥48.00 |
|
查看评论摘要 |
购买图书或索要库存书目,请访问网上书店(http://club.crup.com.cn),联系电话:010-82501766 |
|
|
|
|
|
|
|
内容简介 |
|
本套书(5卷)初版于1987年,是当时同类著作中规模最大、内容最翔实的一部,也是一部奠基式的经典著作,曾获得首届全国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一等奖,在学界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很难超越。 本卷主要阐述明清之际至鸦片战争前夜的文学理论。此一时期的文学理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总结,门类齐全,内容繁富,既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系统性,又带有十分突出的保守性。本卷紧紧抓住这种历史特征,从对整个中国古代文论进行历史总结的高度,详尽而清晰地论述了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不但对重要的理论家和理论观点作了全面而新颖的剖析,而且还介绍了一些不被人注意的文论家。因此,本卷不仅有助于读者掌握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也有助于认识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征和历史命运。
|
|
|
|
作者简介 |
|
|
|
|
|
章节目录 |
|
目录
第六编 从明清之际到鸦片战争前夕
概述
第一章 明清之际文学思潮的转变
第一节 陈子龙——从主张复古到提倡“讥刺”
第二节 艾南英的时文——古文理论
第三节 明代文学理论的总结者——钱谦益的诗文理论
第四节 冯班、吴乔、贺裳的诗歌理论
第五节 黄宗羲的诗文理论——回顾、总结、求变
第六节 顾炎武的以学为文的文学观
第七节 王夫之的杂文艺哲学
第二章 清代的文论
第一节 清代文论的开拓者——侯方域、魏禧、汪琬的古文理论 附廖燕
第二节 桐城派的文论
第三节 戴震等经学家的文论
第四节 章学诚的文章社会学
第五节 恽敬等阳湖派的文论
第三章 一清代的诗论
第一节 清代诗歌理论的历史特征
第二节 叶燮《原诗》
第三节 王士祯“神韵”说
第四节 沈德潜“格调”说附李重华、黄子云、郑燮
第五节 翁方纲“肌理”说附赵执信
第六节 袁枚“性灵”说附吴雷发、赵翼
第四章 清代的词学
第一节 《词苑丛谈》和清初词论
第二节 陈维崧、蒋景祁与阳羡派词学
第三节 朱彝尊、厉鹗、郭唐和浙西派词学
第四节 张惠言、周济与常州派词学
第五章 清代的小说戏曲理论
第一节 清代小说戏曲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金圣叹
第三节 毛宗岗 附毛声山
第四节 李渔
第五节 孔尚任
第六节 张竹坡
第七节 脂砚斋
第八节 焦循
第九节 梁廷榍
|
|
|
|
|
精彩片断 |
|
第六编 从明清之际到鸦片战争前夕
第一章 明清之际文学思潮的转变
明清之际是中国政治史上两大封建王朝兴亡交替的时期。这时的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发展、停滞、倒退的特殊过程。各种社会矛盾都呈现高度激化的状态,而作为支配社会生活、决定时代特征的主要社会矛盾,则由阶级斗争迅速转变为民族斗争。这一切表现在精神领域中,就是士风的转变,学风的转变,文风的转变;而文学思想及其理论形态,自然也随之而转变。文学思想的转变是从明末开始的。那时,地主阶级中以陈子龙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在一种巨大的社会危机感的推动下,从缅怀古昔、追慕盛世的迷梦中醒来,起而大声疾呼,要求文学关注危殆已极的社会现实;与此同时,也有人着手总结有明一代文学沿革中的经验教训,力图矫正腐败的文风、学风与士风。明清易代,惊心动魄的民族斗争把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的变革带到了新的阶段,推上了新的高度。这时,杰出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满怀时代的悲愤,对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作批判检讨的同时,提出了深刻、系统的文学思想。失足贰臣如钱谦益辈,痛定思痛,便借评述有明一代韵文学寄托故国之思,也发表了不少精当的见解。这些都是动荡时代的生活之树上结出的理论之果,既批判地总结了过去,又有力地影响着未来,对清代的学风、文风和文学理论的发展起了开拓道路的历史作用。
|
|
|
|
书评 |
|
|
|
|
|
其他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