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应用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化持续深入的影响、社会问题的不断凸显,企业和社会对于管理人才的需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商学院需要怎样的变革才能够培养在未来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担负企业成长和社会发展重任的管理人才?同时,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在不得不加快转型步伐的同时,商学院应该如何应对?
10月8日下午,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商学楼举办的《商学院——引领高等教育变革》(英文原名: The Learning Curve: How Business Schools are Re-Inventing Education)中文版发布会上,著者西班牙IE大学校长兼商学院院长圣地亚哥•伊尼格斯•德翁左诺教授、校译者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伊志宏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毛基业教授共同出席,向在座嘉宾推荐了新书,并为这些问题一一做出解答。
圣地亚哥校长首先分析了当前教育中的一些缺陷,并强调了管理的重点在于对“人”的管理以及创新和学习的重要性。随后,他阐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些趋势,主要有三点:1)利益相关者的国际化;2)全球各高校进行战略联盟;3)出现具有创造性的教育和技术整合的新模式。随后,圣地亚哥校长给商学院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他强调学院要发展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不应该仅仅培养“专家”,还应该关注“袋鼠”,也就是能“跳跃性”发展的人才,能从一个领域转战到另一个领域。再者,应该要加入一些人文学的课程,因为商学院是培养“领导者”的地方,而领导者需要充分把握对“人”的理解。最后,圣地亚哥校长提出要辨别和培养具有不同才智的学生。现在的学校教育太过重视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忽略了对于像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而这些对于成功的领导者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伊志宏副校长在接下来的发言中首先对于《商学院——引领高等教育变革》中文版的出版表示了祝贺。她说,2010年人大商学院翻译《MBA教育再思考——十字路口的工商管理教育》一书后,受到了学界同行的广泛认可。快速变革的中国企业发展环境对管理人才提出了越来越多不同于以往的新要求,这给中国的商学院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更加系统地了解全球商学院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人民大学选择了圣地亚哥校长的这本书。伊志宏表示,本书有两个特点,一是“厚度”,体现出了欧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的厚度,详细说明了商学院教育的历史、当前面临的挑战和面向未来的思考;二是“宽度”,本书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对商学院教育的理解非常深入,表现出作者对全球商学院发展深刻的洞察力。伊志宏说,了解世界一流商学院的发展对中国商学院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她将其归结为三个方面:学习、合作和创新。
对于“学习”,伊志宏强调中国商学院在办学规律和学院治理上要更多地向一流商学院学习。商学院作为教育行业的一个分支,有自己办学的一般规律,商学院发展面临的基本问题具有共性,因此我们应该向欧美一流商学院学习、借鉴他们发展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同时,商学院作为一个学术组织还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治理,协调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与坚守大学精神和学校长期发展目标间有所平衡。
对于“合作”,伊志宏强调商学院与企业、与大学其他学科以及全球商学院之间要有更深入的合作。商学院是生产知识的组织,面对如今的变化,商学院“个体化”的组织方式受到了挑战,这就要求全球的商学院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努力在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创新。当然,合作伙伴的选择不易,不仅要求合作院校要在理念上有所契合,还要认同彼此的战略、文化等,因此在选择战略伙伴的时候应该面向未来。
对于“创新”,不仅要求商学院要在教学内容与技术手段上创新,还要重视教育和科研活动的组织方式创新,中国的商学院必须要办出自己的特色。
伊志宏希望,将本书介绍给国内同行,期待中国的商学院不断进步,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和超越,在国际上成为与欧美商学院比肩的重要力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建设世界一流的教育机构,确保科研和教学工作既不失严谨又密切联系实际?怎样将传统的治学方式与现代市场的快速变化和先进技术相结合,同时满足治学和市场的需求?
本书以商学院的发展为主线展开论述,探讨了教育机构如何在“学界”和“商界”之间搭建有效的桥梁。书中分析了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的三大趋势——新技术的发展、全球化以及社会对高校毕业生要求的变化,介绍了世界一流商学院的创新做法和实践,并提出了专业而有益的建议,包括鼓励商学院积极采用新的教育方式,在商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知识和传统道德观念等。
本书总结了作者关于建设世界一流教育机构的宝贵经验,展示了作者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为21世纪教育领域的管理者和其他相关人士提供了一个清晰可行的路线图。